文章列表:
+ 6年啦,任明炀实验剧团!
+ 我们只演昨晚发生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事儿













6年啦,任明炀实验剧团!


2019年4月
任明炀实验剧团艺术总监
任明炀


  各位朋友,大家好,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,我在北京向各位问安。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任明炀实验剧团的关心和支持。各位可能已经注意到了:我们减龄了!在我们的介绍文字里,我们的创团时间已经由2009年改为了2013年,我们也在3月初发布了庆祝创团6周年的海报。的确是这样,我们主动减龄了,我们变年轻啦。
  为什么要修改创团时间呢?有什么故事吗?各位朋友,容禀!
  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历练,任明炀实验剧团(RMYTHEATRE)的这张面孔已经比较清晰了:我们不仅是一个话剧创作和演出团体、一个演出品牌,更重要的——我们也是一种独特的演出风格的承载者和传播者。而这种“独特的演出风格”,来源于我们对话剧(剧场)这门艺术的“独特”看法和思考、以及我们“独特”的创作方法——这些都肇始于2013年在北京首演的《您的口音》。也就是说,在经历了《您的口音》的创作和演出之后,我们的演出风格、艺术理念、创作方法等等就基本稳定了下来,且向着更有意识、更清晰精准、更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着。从市场的角度来看,《您的口音》是我们当之无愧的立团之作,也是我们迄今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戏。多年来,《您的口音》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欢迎,也让更多的朋友认识了我们,它的演出还在继续着。所以,我们“以戏立团”,我们将《您的口音》的首演时间作为我们的创团时间。
  而在以往的创团故事里,我们将《明年的这个时候》这部戏在上海的首演时间(2009年)标记为创团时间。但是,在经过了时间的洗濯之后,我们发现:《明年》和如今的RMYTHEATRE,完全不在同一个脉络体系里。2009年的《明年》和2013年的《您的口音》之间,存在着明显的断裂。具体的学术论证,在此就不赘述了。总之,今年,我们庆祝6周年!
  



请看大屏幕!




  下面,我来回答另一个问题。
  经常会有观众朋友在演出现场或是在网络上提问:你们为什么叫“实验剧团”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很难一下子解释清楚……其实这个名字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扰,比如一些观众朋友或是演出商朋友就很容易“顾名思义”:哦,你们叫“实验剧团”,所以你们演的就是“实验剧”啦。那什么是“实验剧”呢?那很可能是一种很古怪的演出:讲一些很难懂的话、做一些很玄妙的动作、放一些很炫目的视频、穿一些很奇特的服装、再加上喷烟喷水等等……坦白说,我们的演出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。但是,如果大家能有这样的想法,其实也是很自然的。因为“实验”一词,尤其是“实验戏剧”,在我们的文化环境里,是一个被普遍误解和误用的术语。那么,我们为什么还要自称“实验剧团”呢?我们有没有在“实验”?答案是肯定的。我们的“实验”,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:中国人演中国事给中国人看。这句话虽然看似古怪拗口,可的确简洁明快地传达出了我们的办团理念。我并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,话剧界的前辈余上沅先生,早在1920年代,在他的《国剧运动》一书中,就已经这么说过了。“话剧”作为一种“舶来艺术”,如何融入中国文化和中国生活,如何成为一种真正切合中国人心智的、能够抒发中国人情感的艺术形式,这是一个自20世纪初叶以来就存在着的课题,我觉得至今也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。抗战时期提出的 “民族化、大众化”的话剧革新方向,我想,放在如今也是适用的。为此,我们在创团6周年之际,特地发布了新的slogan:内地故事、新写实、为大众。这个slogan既是我们的风格标签,也是我们的艺术追求。下面,我来简单地阐释一下:
  “内地故事”是我们在叙事方面的努力。我们演的一定是“中国故事”,而且一定是发生在中国腹地的、带有泥土和人情味儿的故事,我们不追求“高大上”,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平民视角,我们要演的是地地道道的“吾土吾民”。这一点在我们的《爱的三部曲》系列和《在这都市的丛林里》这些作品中,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这几个戏都是脱胎于80-150年前的欧洲剧本(几乎都是中文首译、首演),但我们把它们改造成了彻头彻尾的当代中国故事,从剧情、主旨到人物、场景,没有任何洋味儿,就像发生我们身边的事儿一样。我相信如果没有节目册的提示,可能没有人会知道我们在“演一个外国剧本”。而且,我们对它们进行“改造”的方法,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案头“改编”,对此,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套“独特”的创作方法。是怎样的创作方法呢?这个问题讲起来就太复杂了,我在此就不赘述了。总之,可以说,我们正在为“如何处理外国剧本”、甚至是“如何处理文本和演出之间的关系”提供新的经验。
  “新写实”是我们对表演风格的把握和追求。对,我们的风格是“写实的”,是讲故事、演人物的,是“从生活中来、到生活中去”的。但与“旧”的写实风格相比,我们的表演可能更自然质朴、更接地气,我们很重视演员的天然材质,我们反对程式化、教条化的种种“表演术”,我们反对种种的舞台腔、文艺腔、译制腔,我们崇尚平实的口语和即兴的反馈,我们喜爱口音和方言。其实在我国的文学研究领域,“新写实”一般指代的是19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“新写实小说”。我们的“新写实”和“新写实小说”在理论上是没有延续关系的,但我们的演出会显现出“新写实小说”的某些特征:比如说客观冷静的平民视角、比如说展现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等等。可以说,我们的表演是这个时代的自然主义流派。
  “为大众”是我们对话剧这门艺术的定位和愿景。话剧其实是在模拟我们生存的社会空间和人际交往图景,而且与受众面对面实时交流,社会性非常之强。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,理应融入大众、融入社会,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。我们认为,在当今的中国社会,话剧必须成为一种正常、普遍的大众娱乐,才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。但是,目前的情形,似乎距离这个愿景还很遥远。一百多年来,数不清的仁人志士已经为话剧的“民族化、大众化”付出了心力。我们愿加入这支队伍,做中国人的话剧,为中国大众服务,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勤劳善良的人民。另外,鉴于近年来目睹的一些 “话剧怪现状”,我们也要诚恳地提出:做话剧,既要有创意,更要有善意。这门艺术不能抛弃大众、沦为小圈子里彰显优越感的孤傲玩物,或是漠视社会责任、沦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,我们做演出的最终目的一定是奉献社会、服务大众。

  作为一个有6年奋斗史的剧团,其实,我们只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。我们在创作上已经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,也得到了各地观众的认可。但是,作为一家企业化、市场化运营的演出团体,我们的演出量、观众数量等等业绩指标都还是非常低的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,可能要归咎于我们的经营水平、资本投入、运作模式等等,而这些也的确是我们的短板所在。所以,我们真诚地期待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建议、帮助和支持。
  最后,还是说一些励志的话来作结吧:就当我们是中国话剧这片森林里的一株小树吧,请关注我们的成长,再过5年、10年、20年,看看我们会不会长成一棵大树。
  谢谢各位,祝大家猪年一切顺利、阖家欢乐!